一、基本情况
1、机构编制情况。
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浦口区教育局下属的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于2015年2月由原浦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浦口区教育局教研室、浦口区电化教育中心、浦口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四家单位合并成立,经费渠道为全额拨款,核定事业编制 65 名,其中领导职数 4 名(1 正 3 副)。
2、教育教学资源情况。
中心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合15.9亩),建筑总面积7440平方米,拥有各类研训教室、专用教室、大小会议室近20间,能同时容纳近千名教师进行各类学术活动。
中心内设“一室、六处”,即中心党政办公室、中学研训处、幼小研训处、教师发展管理处、教育科研处、信息技术资源处、德育研究处。同时内挂“一总校、三中心”,即浦口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总校、浦口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浦口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中心和浦口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中心现有教职员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覆盖中小幼各个学科及教科研训、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专任教师中,特级教师4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2人。
中心先后获得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优秀培训机构等称号,被评为南京市师干训工作优秀单位、南京市网管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优秀电教中心、南京市区县示范教科室、南京市优美校园、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等。
二、区域教育教学作用
成立以来,中心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牢牢把握职能定位,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严格按照教科研训“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培训、管理”等职能作用,努力为浦口教育内涵提升、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提供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在教育研究方面精益求精。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新形势,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努力寻找教学改革新策略。紧扣课程改革热点,围绕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问题,认真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开展学校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持续开展“基于证据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着力提升专业研究与服务实践的贡献度与支持度,引导学校不断提升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和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带领广大中小学学校、教师聚焦学校课程领导力、课程研发与评价、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问题,致力学科建设,打造特色项目,注重总结提炼,小学围绕“促进学习力生长”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初中认真落实“以学定教”课改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能够促进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教学成果,一批学校先后获评南京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南京市汉字研究基地学校、南京市乡村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
2. 在教育指导方面精准发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特色文化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校校本研修等指导工作,通过跟进式、沉浸式的调研指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把脉问诊,开出改进良方,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同时积极引领广大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度学习,切实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稳步提升,中小学课程执行、德育工作等项目在全省“标准化监测”中合格率达100%,多个学科在全省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成绩喜人,超过省级均分,两所高中高考推进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囊括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所有奖项。
3. 在教师培训方面精心组织。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教育发展,人才为本”的理念,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完善分层分类、立足校本的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突出师德修养、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关注薄弱”的工作宗旨,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机制,努力构建高效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五年来,全区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每年举办区级培训不少于60个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人数达4000人次以上;每年举办的各年段、各领域研训活动300场次以上。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加快,在省市基本功、学科课堂教学比赛中,10多人次获省级一二等奖, 70多人次获市级一二等奖。高品质骨干教师数量明显增多,新增省特级教师2人、省级名师1人,新增市级学科(德育)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60多人。
4. 在教学管理方面精细高效。认真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课程计划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实施以及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在制定并落实《浦口区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出台了《浦口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实施意见》和《浦口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实施意见》等,引领各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落实减负增效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和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针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展开学科视导,强调找准问题、精准施策、一人一策。同时,在进一步做好区域教育数据中心、城域网设备升级和维护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流量监控、安全防范和行为管理,积极构建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和“e起学”等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平台,积极指导基层学校全部创建成为省市级智慧校园,全力打造良好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区域教科研训工作体系。